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  国内动态
前四期天然气领域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05  |  浏览量:  |  来源:  |  专栏:国内动态
 

  新华信用北京7月4日电(分析师张蒙蒙、王小伟) 2018年11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和相关大数据机构,对全国28000余家涉天然气企业(包括供气企业、城镇燃气企业、管道运输企业、燃气辅助企业、燃气供销企业、燃气批发零售企业和其他涉天然气企业)开展了共四期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分析前四期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优级企业逐渐增多,但连续四期被评为差级企业的仍有176家,多因被高法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影响了综合评价结果。监测发现,有些连续四期被列为差级的企业已经在近期移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分析认为,随着国家发改委及各地政府对天然气领域差级企业的信用修复监督的加强,天然气领域企业信用状况整体趋势逐渐向好。

  评价等级主要集中在“中”、“良”级

  从连续四期的综合评价等级分布来看,等级主要集中在中级(占比54.02%),其次为良级(占比44.85%)。头部企业数量较少,优级企业四期平均值为93家,占比仅为0.33%;尾部企业略多,为225家,占比0.8%。

 

前四期天然气领域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变动趋势来看,优级企业数量由前两期的85家增加至102家,整体趋势向好。连续两期被评为差级企业由200家扩增至204家,主要原因新增差级企业被纳入黑名单或者被纳入被执行人名单。

002.jp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优”级企业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

  从地区分布来看,天然气领域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四期结果显示,优级企业分布从第一期的25个省份扩增至第四期的28个。

  从具体分布来看,天然气领域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优级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这与天然气领域企业总体分布基本一致。其原因主要是:我国LNG码头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分别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区域,这些区域对天然气需求旺盛,并可以充分利用海岸线长的优势和良好港口设施条件,天然气消费市场发展有较好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

  “差”级企业多为民营企业

  从企业类型来看,综合评价差级企业主要为有限责任公司。最新一期结果显示,差级企业中173家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民营企业160家,国有控股企业3家,外资独资企业2家,中外合资5家,台港澳与境内合资3家。

  民营企业评级普遍表现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外部经济环境表现不好的情况下,相较于国有控股及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更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公司运营承载压力;二是对一些注册资本低、资质较差企业,极易在司法判决、行政处罚、异常经营、被执行人等方面存在记录,影响其综合评价结果。

  

前四期天然气领域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差”级企业多是失信被执行人

  披露结果显示,“差”级企业主要失信事实包括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严重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受到行政处罚等较严重情形的失信行为,以及近一年内多次受到行政处罚、违法违规,负面失信记录较多等情形。

  通过统计,连续四期被评为差级企业的有176家。这176企业均有被最高法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记录,其中7家企业已移出被执行人名单、34家企业同时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列入异常经营名录、5家企业在近一年内同时存在行政处罚记录。这176家企业平均失信记录数为3,比如山东西能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具有62条被执行人记录,主要原因是拖欠员工工资、物流公司费用、工程欠款等;信阳市弘昌管道燃气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1条被执行人记录,主要是由于拖欠租金、债务违约等。

  天然气领域企业信用修复进程逐步加快

  天然气领域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公布四期以来,国家发改委及各地政府纷纷加强对天然气相关企业的监管,并加强对失信主题的信用修复进程。

  广东省在2月公布《关于对石油天然气行业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工作方案》,旨在加快推进石油天然气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

  山东济宁对房地产、煤炭、天然气等领域重点关注企业开展集中约谈和信用修复培训,旨在房地产、煤炭、天然气等领域用好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要求企业严肃对待信用评价,切实做好分级分类监管。

  国家发改委网站在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机制的通知,加强对失信企业的信用修复培训等工作。

  随着国家发改委及各地政府对天然气领域差级企业的信用修复监督的加强,天然气领域企业信用状况整体趋势逐渐向好。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