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  国内动态
杭州五大举措打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瓶颈”
发布时间:2018/07/16  |  浏览量:  |  来源:  |  专栏:国内动态
 

1.jpg

  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讨会暨杭州市现场会

 

  7月9日上午,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讨会暨杭州市现场会召开。

  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为什么选择在浙江杭州召开?从会上获悉,杭州五大举措建设“信用杭州”,成杭州经验。

  据了解,浙江是全国最早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省份之一。目前,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已经汇集了249万家企业、行政机关等法人信用记录,以及5612万户籍和流动人口信用记录。

  同时,依托信用平台,已经有33个省级部门在各类行政管理事项中核查信用记录,全省所有金融机构都可以查询信用平台信息。

  此外,信用平台无偿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每日信用记录查询次数超过5万次。

    

杭州五大举措打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瓶颈”

“五大举措”

 

  作为省会城市杭州,早在2002年就作出了打造“信用杭州”的战略部署。但一开始就遇到了信息孤岛、制度缺失、奖惩联动困难和用信氛围不足四大瓶颈。

  经过探索与实践,杭州相继推出了五大举措,包括注重顶层设计,明确统筹规划制度保障新战略;打破信息孤岛,构建公共信用信息统一整合新格局;推进信用公示,探索社会治理新秩序等。

  具体到内容上,杭州制定出台了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社会法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管理办法等10多个信用制度,规范信用信息归集、管理、应用三大环节。

  2008年起,杭州又启动了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归集政府部门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整合形成了1000多万份个人记录和60多万份法人信息。

  杭州市相关部门还陆续建立了信息公示制度,对部门认定的严重失信行为、列入黑名单企业进行社会曝光。严重的行政处罚记录也通过信用记录或信用报告的形式,供金融机构贷款审核时查询参考。

  另外,杭州市正打造“市民诚信卡”,把个人信用信息载入杭州市民卡,推动信用惠民政策落地。市民可以在市民之家的市民卡服务窗口,通过市民卡或身份证查询本人的信用记录。 

    

    

 

|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