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央行正式批准合肥创建全国首批11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昨天下午,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合肥的信用体系建设已驶入了快车道,而“信用”也成为市民的第二张身份证。
年底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试运行
从“老赖欠钱生意照做”到“一处守信处处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合肥正通过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打破固有的信用信息孤岛,为构建诚信社会提供了更强的技术支撑。
“以市场准入、财务税收、金融服务、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17个领域信息为重点,归集各行政、司法和社会管理机构在行政和社会管理事务中产生的社会法人信用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将以行政执法信用记录为重点,率先建立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以及对信用度有特殊要求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
据介绍,今年年底该平台将完成主要功能开发,达到试运行条件。届时,将有发改委、建委、工商、质检、国税等12家单位“入驻”该平台。2016年,建成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省级和国家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
张庆军要求,各成员单位要做好企业法人、重点人群信用信息的记录,确保信用记录真实、准确、完整、可追溯。
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将上网公示
据介绍,2015年12月1日起,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在“信用中国”、“中国合肥”及“信用合肥”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公示。
同时将发布信用红黑榜,以产品质量、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建筑施工等领域为重点,定期通过“信用合肥”网站发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企业“一处失信”将“处处受制”
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合肥将探索开展联合惩戒,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资质认定、公共资源交易、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惩戒制度,结合监管对象的失信程度,加强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对于信用优良的企业,在监管审批上,将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在资源配置上,对信用优良企业进行倾斜政策,优先配置公共资源,优先给予财政资金扶持;在政府采购上,评标时对信用良好企业给予加分。
“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披露、传播和预警,使失信者受到惩戒,让诚信者得到激励。”张庆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