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  国内动态
京津冀企信平台亮相归集20个部门的信用数据
发布时间:2018/07/16  |  浏览量:  |  来源:  |  专栏:国内动态
 

  新华网天津11月17日电(记者周润健)主题为“创业信用·创业金融”的2015(首届)信用中关村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京津冀信用体系共建合作研讨会16日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

  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中关村信用促进会、龙信数据、企嘉科技等机构,在中关村企业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支撑下,运用大数据技术共建的“京津冀企信平台”在高峰论坛上正式亮相。

  据了解,京津冀企信平台归集了工商、税务、发改委、人社局、卫计委、人民法院等20个部门的信用数据,以工商注册、招投标、招聘、专利、商标、舆情、诉讼、欠税公告及处罚等企业信息,构建企业全景画像,建立评价体系模型。在对每家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实现了对身份特征、创新资质、行为偏好、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守法守规六大方面的单项评价。

  京津冀企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特征,归集政府各部门公开数据以及社会舆情数据创建企业全景数据库,通过友好便利的交互操作,充分引导社会公众互动、共建、共享数据。感兴趣的公众可在苹果App Store以及安卓各应用市场,搜索“京津冀企信”实现下载安装和体验。

  作为本届高峰论坛的重头戏,北京市经信委、天津市发改委、河北省发改委领导还共同签署了《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信用体系建设翻开了新篇章。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应建设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因而推动信息共享、引导公众参与、扩大社会应用,提升部门协同监管能力、实现社会联合共治将成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路径。

  京津冀三地协同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如何运用大数据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摆在政府、市场与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道课题。尤其在信用体系建设领域,京津冀三地应打通信息障碍,进行数据资源共享,促进数据融合,以此搭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降低交易成本,逐步实现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首席数据科学家李钰受邀出席本届峰会,并就“运用大数据服务京津冀信用体系”主题做了演讲。

  李钰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信用建设将从以往的部门监管到政府协同最终实现社会共治。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北京市工商局即与中关村大数据代表企业龙信数据结成战略合作,以工商系统依法公开的全部企业数据信息为基础,充分运用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中关村企业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的支撑,推进其监管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创新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在各方实践过程中,数据公开、数据驱动所引领的新的信用体系正在形成。由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公众参与的协同模式,构建起信用体系的新格局。

  李钰指出,京津冀企信平台的构建,将助力京津冀地区建设全国领先的信用示范区和信用高地,加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区域间协调互助发展,塑造良好营商环境,形成新的信用生态。一是,推进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提升协同监管能力,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二是,扩大信用信息的社会应用,形成信用约束机制,降低商务交易成本;三是,开放信用信息,引导公众参与,实现社会共治。

  此次高峰论坛的指导单位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和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方为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组织。

|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