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机关党委结合优化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工作职能,以“担当尽责、马上就办”为主题,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为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证。
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印发《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深度标准化和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编码、类型和依据“市县乡村四级四同”。市本级共梳理了53个部门3357个事项,正在接入省库,县(市、区)形成权责事项一张清单,涉及40个部门3345个事项。统筹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摸清我市项目审批系统底数,为接入省一体化平台打下基础。开展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应用专项整治,推动项目审批在线并联、全程留痕、信息共享。编制并动态调整权责清单,积极争取省政府为我市赋权,提出59项权力需求建议。组织开展权责清单梳理工作,保留权责清单2424项,取消权力清单27项,下放权力清单131项,调整权力清单557项,新增权力清单185项。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积极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34个部门全部进驻政务大厅和分厅,282项行政许可事项录入行政审批V3.0 系统,一体化平台系统共受理政务服务事项19119件,办结19118件。启动新的市民服务中心整合工作。拟先期整合医保、社保、公积金、不动产分厅和水电气热过户、部分相关联金融业务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民服务中心场所启用后,除车管所、出入境办事大厅,市本级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要求,极大提高了我市政务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做好“数字通化”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展11场专题座谈会和15次走访调研,收集梳理了86家重点委办局和企事业单位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和工作建议,形成了调研报告,正在推进设计单位招标工作。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起草了“数字通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章程等文件,形成了“12345”便民服务热线平台、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支撑系统、网上中介超市、知政APP 平台建设方案。电子政务外网已覆盖到市县两级,正在向乡村延伸。对接相关部门,推动我市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城管及杨靖宇干部学院信息化建设。4月11日,市政府与吉林移动签约“数字通化”战略合作协议。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辖区进场交易项目430个,交易金额20.46亿元,节约资金2.08亿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督促相关部门制定还款计划,持续清理拖欠企业资金工作。截至目前,监督平台还款项金额为1.67亿,已还金额1.45亿;监督平台备案项金额为2.05亿元,已还0.06亿元。对我市工程建设项目27家中介服务机构、35项中介服务事项,开展工程建设项目中介服务专项检查。开展政务公开电话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打得通”“不空档”,省抽查时我市问题为零,低于全省3%的平均问题率。持续推动降本减负。开展降费减负补充调研工作,将项目建设中的20项中介服务评审费(约300万元/每年)纳入财政预算,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政府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通过实地核查、跟踪督办、约谈主要负责人等方式,20件失信案件从被执行人名单中删除。强化公共信用评价结果运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对信用等级为“差”的企业开展提醒约谈和警示性约谈。我市在全国262个地级市最新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为76名,连续11个月位居全省前列。